七八十年代,香港賭博風氣甚盛,賭博是一般人(特別是男性)日常生活的一部份,那時投注英皇御准香港賽馬亦不易,場外投注站不多。人們便去澳門賭錢,俗稱「過大海」,因只是一海之隔,每天有大船和快速船(水翼船) 穿梭往來。

很多警察同事因要輪更和生活較枯燥,放假時,朋友可能要上班,所以「過大海」成為他們減壓和尋開心的好地方。有很多更染上賭癮,欠下巨債,不能自拔,所以那時警察去澳門是要申報的,直至九十年代初才取消。

澳門的合法賭博亦間接因香港開埠才有,香港開埠不久取代了澳門的貿易地位,澳門葡國政府為了生存和增加稅收,於一八四七年把澳門博彩業合法化,十九世紀五十年代,單是賭「番攤」的賭館已有二百多家,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博彩業已是澳門的主要稅收來源,有「東方蒙地卡羅」之稱。

一九三○年,霍芝庭擔任主席的「豪興公司」第一次投得澳門的博彩專營權,在酒店及其他地方經營賭場,又在其他配套作出了新嘗試,華麗佈置的賭廳上加設戲台,又為客人提供免費小食、香煙和水果等,更為香港賭客提供船票等。

而賽馬早於一八四二年已有,但規範不大,不可與後來香港的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相比較。賽狗博彩於一九三二年由一班海外華僑及美國商人引入,直至近年因政府收地等理由才全面結束。

一九三七年,澳門政府把賭權公開競投,由傳德榕和高可寧的「泰興公司」投得,以及引入直至今天仍非常受歡迎的「百家樂」博彩遊戲。「泰興公司」的賭博牌於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屆滿,澳門政府決定再公開競投,結果由港澳商人葉漢、葉得利、何鴻燊及霍英東等人組成的「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」投得,開展了他們長達四十年的博彩專營事業。

直至回歸後的二○○二年,澳門開放賭權,結束一間專營的局面。澳門亦轉型由「梳打埠」 成為集旅遊娛樂消閒於一身的小城,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更促進其發展。

今天「過大海」 已可乘車前往。澳門現已發展為「世界第一大賭城」,在博彩以外,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融,造就了其獨特而珍貴的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 ,列入的有十五個項目,包括粵劇、涼茶配製、木雕-神像雕刻、道教科儀音樂、南音說唱、魚行醉龍節、媽祖信俗、哪吒信俗、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、   土生土語話劇、土地信俗、朱大仙信俗、搭棚工藝、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和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。以上澳門特色都是值得走走、看看和試試的!


何明新

頭條日報 2019-08-09 https://hd.stheadline.com/news/columns/414/20190809/786893/%E5%B0%88%E6%AC%84-%E7%A4%BE%E8%AB%96-%E9%81%8A%E5%AE%A2%E6%80%95%E6%80%95-%E6%97%85%E6%A5%AD%E5%AF%92%E9%A2%A8%E5%8B%81